【设计新生代在古村找灵感】
2025年3月29日,武汉晴川学院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踏进湖北大余湾古村落,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专业考察之旅。大余湾,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距离武汉城区68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存着40多栋明清时期的赣派建筑。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六百年的时光印记,而一群年轻的产品设计师们带着画板、相机和好奇心,用专业视角重新“解码”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让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思维在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传统建筑里的设计密码】
从“触摸历史”到“设计未来”,设计工程学院产品设计系2023级学生在大余湾“解码”传统之美。在古村的明清古建筑群中,学生们认真记录大余湾这座历史名村的建筑之美。村里建筑的榫卯结构、雕刻纹样与空间布局。青石板路、飞檐翘角、雕花窗棂……每处细节都成为他们分析“传统设计语言”的素材。
“这里的‘天井’设计既解决了采光通风,又暗含‘四水归堂’的风水哲学,这种功能与文化的结合,正是现代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古老原型。”——学生在考察笔记中写道。
【非遗手作中的材料革命】
学生们在大余湾发现了传统竹编工艺与土陶制作。从竹篾的编织规律到陶土的塑形技巧,他们发现:传统工艺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可持续材料创新的宝库。
“竹编的‘经纬交错’结构启发我可以设计一款可拆卸的模块化家具,既轻便又环保。”一位学生展示着她记录下的竹编工艺照片,“传统工艺的‘巧思’,或许就是未来‘绿色设计’的答案。”

【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考察中,学生们以“设计思维”重新解读古村的文化符号:祠堂的“孝”文化、农耕器具的实用美学、节庆习俗的色彩搭配……这些元素被转化为设计元素库,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与文创产品开发提供灵感。
带队老师李刚教授表示:“这次考察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设计从何而来’。传统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滋养创新的土壤。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实地考察这类实践课程,让产品设计真正服务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是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响应“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未来,学生们将以大余湾的考察成果为基础,进行产品快题设计,并创作系列文创产品,作品也将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相关的设计竞赛,希望以此让传统美学通过产品设计焕发新生。

【结语】
从青砖灰瓦到现代设计图纸,从匠人指尖到学生笔尖,这场古村考察不仅是专业实践课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武汉晴川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始终坚信:真正的设计创新,始于对传统的敬畏,成于对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