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寒冷的12月,意味着2024年即将结束,也预示着距离202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时间点越来越近。寒冬时节,虽然气温逐渐降低,但是设计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仍然在积极备战,迎接评估挑战的工作热情依旧高涨。随着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设计教育的发展,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场为期五天的专业培训活动,于12月5日至9日,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此次培训通过讲课比赛、实地考察、名师讲座、实践工作坊等形式,旨在提升设计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设计实践能力,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
01 弘扬传统文化,体验非遗之美一一京剧脸谱的艺术活化与传承
12月6日上午,教师团队来到南京江浦实验小学滨江分校,首先参观了位于校园里的粉墨神韵艺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颜蕾先生,热情大方地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艺术馆中的展品,包括京剧脸谱、川剧脸谱、戏服、木雕等。

其父亲颜少奎先生是梨园名角,国家一级净角演员,著名戏剧脸谱大师,也如数家珍地向老师们讲述了戏剧脸谱作品的历史渊源、造型特点、色彩含义和艺术价值。

艺术馆内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域脸谱的不同文化内涵。如:陕西社火脸谱、安顺地戏、藏戏、福建高甲戏、川剧、京剧等。馆内所有展品及相关建筑均为国家级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镇馆之宝。老师们在欣赏着精美艺术作品的同时,对大师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镇馆之宝--藏戏红珊瑚护法神面具,总共有两件,另一件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它的制造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另一件镇馆之宝--“地戏柱”,是一棵树雕出来的,由底座和面具两部分组成;面具人物形象为“三国志”历史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刻画为正将与反将,正反将以脸部花色区分。参观完艺术馆后,颜蕾先生带领老师们来到了脸谱绘画教室,向老师们介绍了京剧相关的历史文化,并讲解了戏剧脸谱相关的知识内容,满满干货,老师们收获颇丰。


讲座结束后,颜蕾先生还为老师们精心准备了脸谱和画材,并亲自指导老师们绘制脸谱图案。老师们在绘制脸谱图案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对戏剧脸谱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02 保定非遗传承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实践

河北农业大学的宋强副教授以“保定非遗传承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实践”为主题介绍了保定市的非遗现状,列举了保定铁球、易水砚和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并对其各自的特色做了逐一讲解。同时,还展示了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非遗文化产品设计案例,如博山炉、刘伶醉酒器、定高中等创意产品,分享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设计实践经验。
最后,宋强副教授对非遗文化的再设计做了总结,强调要把握“3个时态”,即非遗文化的过去时、现代时和将来时。老师们从本场讲座中获得很多启发,受益匪浅。
03 交叉学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江南方案 & 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12月6日下午,在会议室,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胡伟峰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两场学术讲座。
第一场讲座的主题是“交叉学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江南方案”,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跨学科教育塑造下一代设计领导者的江南方案》,胡教授分别介绍了学科交叉定义、分类及重要意义,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江南大学设计学科60余年发展历史,学科建设的变化与启示,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教学成果等诸多内容,并讲解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设计研究项目案例,清晰阐述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以研教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为宗旨的课程培养模式。其二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整合创新设计”教学改革》,胡教授向老师们介绍了核心课程--整合创新设计,并分享了一些校企合作设计项目的典型案例以及设计教学与设计赛事相融合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对设计时代的发展历程、数智时代下的设计趋势、设计创新智能主体、设计特定领域垂直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逐一作了详细的论述。
接着,是主题为“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的第二场学术讲座,共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第一部分,胡教授用简洁的图表展示了高校教师的学术之路,接着,他介绍了设计学科可以申报的各级别纵向项目类型,并着重讲解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艺术学项目的相关内容,同时,他对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胡教授向老师们分享了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经验,阐述了课题申报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关键要素,并详细讲述了一些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案例。通过胡教授的经验分享,老师们对科研项目申报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和胡教授的问答沟通中,老师们对学术研究也有了更深的领悟和思考。
04 数智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12月7日上午,在会议室,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王倩副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以“数智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王倩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现况,并对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跨学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发展情况做了简介,接着,对工业设计学院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进行了讲解,同时,向老师们介绍了在国内外各知名企业及机构担任要职的南艺设计专业杰出校友,最后,王倩副教授在南艺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且分享了一些校企合作产品调研与设计的落地项目实例。讲座结束后,老师们踊跃提问,与王倩副教授积极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设计教育改革与实践相关的话题,教师团队从这场讲座中获益良多。





在王倩副教授的诚挚邀请下,老师们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参观学习,并和王倩副教授合影留念。在南京艺术学院,我们参观了艺术学院的实验室和美术展馆,并和南艺师生进行交流。
05 设计工程学院新进教师讲课比赛 & 省级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12月7日下午,在酒店会议室,举行了设计工程学院新进教师讲课比赛。楚东晓教授、原菊蒲副教授、陈菁副教授、刘冠南教授、李刚副教授、王珏、何慧云、段玉麟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评委,由原菊蒲副教授主持本次比赛。
首先,王珏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授课经验,推荐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好方法--给学生讲故事。她经常将汽车广播里听到的奇闻轶事说给学生们听,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强调在上课时提问不宜过多,讲解的案例不应过于陈旧,要与时俱进。接着,李刚副教授也讲述了自己多年教学的心得体会,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巧妙地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来自不同专业的11位新进教师参加本次比赛,他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展示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围绕着各自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比赛过程中,新进教师们各展所长,来自产品设计专业的卢圣函老师所讲述的课题为《整合设计三》,在讲课过程中,他分享了过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贴近现实生活的产品设计之成功经验,并且展示了自己参加游艇设计比赛获奖的作品加以说明在“赛教融合”道路上的践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侯亚欣老师所讲述的课题是《三维动画设计》,她运用生动的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现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三维动画设计的方法及步骤讲述得十分细致,让人眼前一亮,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路,并且和专家评委们就课堂管理、师生关系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每位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讲课风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澎湃,有的潇洒自如。

在讲课结束后,专家评委们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接着,李刚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省级科研课题申请方面的宝贵经验,强调申请评审书应规范、课题组须有科研成果作为支撑、课题设计论证须有理有据等;最后,设计工程学院院长楚东晓教授对讲课比赛做了总结,他谈到设计是美的专业,设计专业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美育能力,并且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要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新进教师讲课比赛不仅为新进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工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教育新星将继续发光发热,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设计工程学院也将继续加大对新进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共同推动设计工程学院的发展进步。
06 设计新趋势与数字文旅新前景 & 学术写作与研究分享
12月8日上午,在酒店九楼的会议室,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李轶南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两场学术讲座。
第一场讲座的主题是“设计新趋势与数字文旅新前景”,李教授向老师们介绍了当下诸多设计新趋势,包括设计与社会实践、全球在地化趋势、地域的魅力、新东方主义、场景革命、女性力量崛起、系统即设计等,并在讲解数字文旅、元宇宙与创意未来的过程中,用具体的项目案例加以说明。
第二场讲座的主题是“学术写作与研究分享”,李教授向老师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首先,她建议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论文选题应尽量简洁,标题要醒目;同时,强调研究价值必须“有理、有据、有节”,就事论事,直击痛点;并且,要站在评审专家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有针对性地撰写科研课题申报书;最后,她提醒老师们论证结构应符合逻辑,而且要注重发挥参考文献的有效作用。

此次前往南京的专业培训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设计工程学院教师团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期望通过此次培训,教师们能够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方面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相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工程学院定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